海泡石管生產新技術大幅度節約成本
2014/8/17 11:05:55點擊:
不再靠天吃飯是許多農民期盼的事,黃驊市齊家務鄉二科牛村人就嘗到了這一甜頭。由滄州市農科院承擔的“渤海糧倉項目——低平原雨養旱作區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”,其形成的黑龍港流域雨養旱作區“兩年三作”周年免灌水穩定耕作種植,解決了困擾幾輩人的大事。
“按長勢畝產肯定超800公斤,俺們那里用這法行不?這樣播種有什么好處……”7日,在黃驊市齊家務鄉二科牛村南洼的一片玉米地邊,前來參觀的農民圍著市農科院專家閻旭東、徐玉鵬問這問那。專家們一一作答。這里就是市農科院承擔的“渤海糧倉項目”——黑龍港流域雨養旱作區“兩年三作”周年免灌水穩定耕作種植項目試驗示范基地。長勢喜人的玉米吸引了參觀的人們。
給玉米分大小“輩”
村民楊鳳彬指著玉米地介紹,“這是俺家的玉米,去年就用農科院專家的辦法種植玉米,畝產第一次超過750公斤。今年,專家又完善了技術,這不,俺這10多畝春玉米都采取了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技術,今年天旱,可俺的玉米根本看不出旱來,這一技術就有這優勢,可以使無效降雨成為有效降雨……”
在另一塊示范田里,種植大戶孫立峰介紹,這是采用寬窄行增密種植方法播種的,就是給玉米分出了大小“輩”,每行都有邊行優勢。目前雖然在苗期,但都表現出不錯的長勢。
市農科院副院長、項目主持人閻旭東研究員介紹,黑龍港流域雨養旱作區“兩年三作”周年免灌水穩定耕作種植制度是市農科院承擔的“渤海糧倉項目”的研究成果之一,課題組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,通過這次渤海糧倉項目的實際應用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首先利用大量冬閑田種植春玉米,并采用起壟覆膜側播種植新技術。這樣在前期可以提高地溫2至4攝氏度,集雨保墑效果顯著,后期可有效防止倒伏。這一種植技術一般畝增產10%以上,收獲后利用薄膜和秸稈的雙重覆蓋,蓄雨保墑,確保冬小麥適期足墑播種。其次玉米寬窄行增密播種,采用單株或一穴雙株的種植方式,可以有效增加種植密度20%—40%,寬窄行種植能增強通風透光,增強玉米的抗倒伏能力,一般畝增產12%以上。
讓小麥也“品茶”
在村民孫立峰的承包地里,近800畝河坡地夏玉米長勢喜人,但他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剛剛收完的小麥。他介紹,今年的小麥畝產超過了300公斤,家里麥子堆滿了。這是他們這兒從來沒有見過的,因為以往這里一般畝產只有100多公斤。說起今年獲得小麥大豐收的秘訣,他告訴大家,農科院專家教給他一個方法,就是給小麥使用水溶肥。
閻旭東介紹,小麥澆施水溶肥就是將易溶于水的復混肥用水稀釋,在春季小麥起身期,將肥水溝施入麥壟中間,既起到緩解旱情的作用,又能起到追肥的作用,這樣一來,在缺水的環境下,農民可以每畝用2至3立方米水就能完成,即便利,又節約成本,增產效果明顯。
孫立峰接過話茬說:“俺們村里的百姓把這一施肥方法叫做給小麥‘品茶’,因為咱這里缺水,沒條件讓他喝飽,咱就讓他品……”
如今,孫立峰的800畝承包地又按照寬窄行增密播種技術要求種上了玉米,他說,農科院專家的法就是靈驗。
不再看老天的臉色
在黃驊市齊家務鄉的區域內,困擾人們增收的難題就是看老天的臉色種地,靠天吃飯。這一問題不改變,農民穩產增收無從談起,只是在單個技術上下功夫,不如在種植制度上進行改革升級,這樣就能起到穩定、長
效、增產的效果。
閻旭東介紹,黑龍港流域雨養旱作區“兩年三作”穩定耕作種植制度,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驟:
春玉米利用起壟覆膜溝播新技術,在4月中下旬播種,玉米播種在薄膜兩側溝內,利用起壟覆膜,將春季較小的無效降水變為有效降雨。玉米收獲后,保留所覆蓋在壟上的地膜,同時將玉米秸稈割倒后覆蓋于地面,蓄雨保墑。播種冬小麥前,將玉米秸稈打碎,再進行旋耕、整地并播種。此時,土壤含水量基本保持在20%左右,無需灌水即可足墑播種。
小麥種植采用重施底肥縮行增密“六步法”種植新技術,在春季3月上中旬頂凌追肥或起身期溝施水溶肥技術,保證后期小麥不脫肥;在6月上中旬,在墑情合適時播種夏玉米,播種采用寬窄行單雙株種植新技術。
當夏玉米收獲后,若有充足降水,土壤墑情適宜,則在10月上中旬進行小麥種植,若干旱缺水不能播種小麥,則將土壤閑置,待第二年春季繼續沿著步驟種植。起壟覆膜溝播技術采用由市農科院研發的玉米起壟覆膜機,利用機械一次性完成起壟、覆膜、施肥、播種和鎮壓程序,操作簡便。
目前玉米寬窄行單雙株種植也已全部實現機械配套,小麥春季追施水溶肥的機械正在研制當中。
- 上一篇:人性化管理成電纜管企業提高工作效率的引擎 2014/8/18
- 下一篇:為電纜管客戶提供服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一種幸福 2014/8/16